昨天,和姐姐一家聚餐,飯后大家閑聊,話語間提及小時候,大家還都是八九歲的孩子,穿條褲衩子在田野間狂奔,抓蝦摸魚撲蝴蝶,爬樹攀巖跳石塊,我的“狗刨式”游泳姿勢也是在戶外撒歡中學會的。
小侄子看著我們,想加入話題,但這些對他來說似乎很陌生,最后只問了一句:“那為什么我只能上學???”
我們這一代人,見證了物資匱乏再到經濟騰飛,一節綠皮火車載著從農村離開,再到城市扎根,泥土、山野、自然刻在記憶里,而在孩子們印象里“自然”宛如車窗外疾馳的風景。
法國思想家盧梭,在著作《愛彌兒》中對“自然教育”有過論述:大自然擁有增強孩子的身體和使之成長的辦法。
當然也不可能把孩子扔回農村,在田壟間撒歡,這不現實也不應該,但“戶外運動”可以彌補遺憾。在父母帶領下讓孩子貼近自然,山野亦是良師。
戶外運動是“精英運動”?
提到“戶外運動”這四個字,許多人腦海中浮現的是雪山、滑翔傘、越野賽車......是“挑戰生命、挑戰自然、探索險境”。從某種角度來說,它似乎被窄化為小眾精英才會追求的冒險運動。但事實上,徒步單車、釣魚燒烤、攝影寫生這些近距離、低成本、短時效的活動也是戶外運動。
其實這些也是戶外運動
戶外運動與教育也可以互不耽誤?
在帶領孩子貼近自然,推廣戶外運動上,我們可以看看西方國家是怎么做的:
美國將戶外運動與環境教育相結合:戶外運動與社會教育、環境教育并列是必修教育課程。戶外運動設計、設施基地、頒布相關法律,把戶外運動與環境教育融為一體。
德國體育與健康課程規定:戶外教育是中小學學生體育教育的重要內容,其戶外教育和環保及自然科學緊密相連。
日本在1951年時就把戶外運動的有關項目列入體育課程計劃。高等體育院校還開設了 “野外教育”專業,為戶外教育和戶外行業培養專業人才。
英國、澳大利亞、新加坡等國家廣泛開展一項以14至25歲的青少年為對象的非競爭性青少年素質教育項目——國際青年計劃。該計劃主要鼓勵他們幵展包括探險旅行等五個類別的活動。(1)
“戶外運動”與“戶外教育”源自西方,利用先發優勢,在成熟的社會體系中通過研究實踐、政府推廣、家校合作,從上層建筑到基礎設施建設,形成了完整的戶外教育體系。
相對而言,我們確實在起跑線上落后很多,但我們與西方國家真的差距懸殊嗎?
戶外運動不行,因為我們什么都缺?
【政策推廣上】
20世紀80年代初,戶外運動從歐美傳入我國,由于起步晚、概念界定不一、群眾基礎薄弱等問題,早期“戶外運動”遭遇冷板凳。
2005年國家體育總局批準山地戶外運動成為我國正式開展的體育項目;
2016年印發《山地戶外運動產業發展規劃》要求加快推動山地戶外運動產業發展;
2019年國務院及有關部委陸續出臺相關政策,戶外運動相關政策組合拳不斷發力,我國戶外運動經歷了從民間草根運動到頂層設計行動的跨越。
【基礎設施上】
2019年我國國家登山健身步道總里程達到2700千米,建成國家登山健身步道26條;
公布了262個航空運動營地,其中包括19個校園營地;
31個省和直轄市建立了96個運動特色休閑小鎮;
點、線、面立體多元的山地戶外運動場地設施體系逐步完善。
【自然資源上】
我國地大物博、幅員遼闊、境內有多樣化的自然環境資源,森林、高山、溪流、瀑布、各種自然環境豐富,山地“三縱三橫”、水上“兩江兩?!?,可以為各種戶外運動項目提供場地資源。(2)
政策、設施、資源都具備,那我們究竟缺什么?
大方向來說,我們缺的是信心和耐心,給予新事物足夠的發展時間,另一方面來說,我們對孩子“戶外運動”不夠熱心,還包含一些“私心”,比如:
“TA應該更專注學業”
悉尼大學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ToniaGray致力于研究人與自然關系,她曾在《對話》上發表文章:
“與大自然接觸可以增強創造力,增強心情,減輕壓力,提高智力敏捷度,幸福感和生產力,建立社會聯系促進體育鍛煉。當代研究表明,基于戶外游戲的學習也可以幫助改善教育成果,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,外在刺激了學習,提高了注意力和考試成績”。(3)
“平常已經很累了,我想我們都需要休息”
重復的生活,疲于應付的工作,光是這些就耗光了所有電量,周末就像是救贖日,在家葛優躺也足夠誘人。不知道其他家長有沒有這種感受——周末“越睡越累”。孩子也一樣,學業校園生活也會導致長期處于慢性壓力環境。
人體自主神經系統負責調控人體系統各種功能,當我們面臨壓力時交感神經讓我們處在緊張狀態,應對壓力,而副交感神經讓我們在危機解除之后,促進人體機制平緩休息以及消化功能的實現。
但長期處在壓力環境下,僅靠睡眠或者安靜休息,并不能有效激活更多副交感神經活動。通過戶外運動,呼吸新鮮空氣,適量調動身體機能“動起來”,才能讓身體釋放多余壓力,讓身心處于一種更為輕松的狀態,包括較低水平的壓力激素——皮質醇,穩定舒緩的心率。
“我不夠專業,怕孩子戶外運動會受傷”
1、提前做好攻略,了解活動場地、設備、器具安全;
2、事前和孩子溝通,加強孩子自我保護意識和安全意識;
3、準備適合的著裝、衣物、藥品、護具,及時補充水;
4、注意活動前熱身,能一定程度上避免拉傷、扭傷,運動結束后“冷身”不能忘,劇烈運動后避免突然停下,慢走之后再結束運動;
5、注意適量,避免過度疲勞。
由于城市致密化和技術發展,我們與自然世界逐漸疏遠,但無論技術如何發展,孩子們都不應該局限于課堂、家庭以及社區,不能只是在博物館里看3D標本,在紀錄片里感受蔚藍星球。
戶外運動,讓孩子在自然中觀察、體會、實踐知識,感受、觸碰、凝聚思考,這是一種值得我們嘗試的方式。